快来看程旭远
快来看程旭远
老付的反对,朱主编并没有说什么,而是看向了老周。
老周迟疑了一下道:“一万本我觉得应该能卖出去。”
“因为新华书店要加印多少,基本上都是收集各地提出的需求。”
“我觉得,很多读者在书店发现没有咱们的杂志,只会失望,而不是立即向书店提出购买的要求。”
“所以他们给的这个数字有点保守。”
“另外我建议啊,咱们杂志以后,可以多弄一些像《明朝这些事儿》这样的文章。”
“太过专业的内容,大多数读者都看不太懂。”
“像这种带着科普性质的文章,不但可以提高大家对历史的了解,而且能够进一步提升咱们杂志的销量。”
老周的话,让在场的人都有些发愣。
咱们这杂志,也配说提高销量了。
朱主编沉吟了一下道:“我觉得老周说的非常有道理,大家也发动一下人脉,动员一下熟悉的作者,让他们多写这方面的文章。”
“莫大姐,那个当年明月的稿子写的非常快,现在已经给咱们了八万字的稿子,您看可不可以和他沟通一下,他这本《明朝这些事儿》,咱们以后每期是不是能发四万字。”
“当然,要保质保量。”
莫云琪道:“行,我和他沟通一下。”
“不过他最近一段时间回老家了,得年后再回来。”
朱主编道:“如果联系不上,那就下一期先发四万字。”
“对了莫大姐,等他回来,您邀请他来一趟杂志社。”
“有些事情,我希望能和他见面聊聊。”
对于这个要求,莫云琪自然也没有拒绝。
孟德志听着自己老婆转述的情况,带着感慨的道:“没想到啊,小程这小子竟然要改变你们杂志发表内容的方向。”
莫云琪道:“我也没想到。”
“我觉得,如果我们杂志社要是向这个方向转变的话,说不定销量会进一步提升。”
“毕竟,很多历史,实际上都是故事。”
孟德志点头道:“这个事啊,回头遇到他别给他说,省的这小子骄傲。”
“也不知道这小子到老家了没。”
莫云琪笑着道:“早就应该到了。”
“只不过他这个假期有点长,得过年之后,才能见他。”
孟德志道:“希望那小子回到老家,别忘了写东西。”
“对了,今天玉晴买的《燕京文艺》,有一篇很好的小说,你等一下看看吧。”
“我看了两遍,还意犹未尽啊!”
说话间,孟德志就拿起桌子上的《燕京文艺》道:“就是要加印呢!”
“对了,他们还说啊,以后希望每一期更新四万字的《明朝那些事儿》。”
孟德志大声的道:“你给我打电话,有啥事啊?”
程旭远道:“老孟,这加印给我涨稿费吗?”
“你这个小同志,怎么满脑子里都是钱呢?”
“行行行,我回头给你问问。”
程旭远还要说话,却见李红梅拿出了一块钱朝着他指了指。
看着这钱,程旭远顿时明白了过来。
电话费,特别是现在的长途电话费都很贵。
“老孟,我现在家里需要用钱,能不能先给我两个月的稿费,毕竟我稿子都交了。”顾不上啰嗦的程旭远,快速的问道。
孟德志道:“这好办。”
“我明天就给你催催。”
“谢谢老孟。”程旭远虽然觉得孟德志不过拒绝,但是此时他答应了,心头的石头才算是完全放下。
“对了,寄汇款单的时候,把杂志也给我邮过来一份,我好和家里人说这事。电话费太贵,等我回燕京了再聊吧。”程旭远把事情说完,就准备挂断电话。
而电话那头的孟德志则道:“行,交给我吧,很快就到。”
“对了,给你推荐一篇小说,叫《当幸福来敲门》,非常好,这一期《燕京文艺》发表的,你可以看看。”
听到这个推荐,程旭远一阵无语。
就在他准备挂电话的时候,那边却挂了。
当程旭远挂断电话的时候,李红梅满是无奈的道:“你这打电话时间太长了,要两块钱。”
两块钱都能买两斤肉了,对当时的人来说,可不是一笔小钱。
程旭远办完事心情好,当下就从口袋里掏出两块钱递过去。
也就在这时,两个中年妇女突然走了过来道:“你就是程旭远?”
看到这两人,程旭远愣了一下,他刚刚说了一个是,赵姨就介绍道:“她们是咱们供销社的,专门过来看你这个状元!”
供销社就在邮电所的旁边,程旭远刚刚准备打个招呼,就见七八个人走了进来。
他们的穿着明显不是村民,一进来他们的眼睛都落在了程旭远的身上。
“各位,这就是咱们县的高考状元程旭远。”赵姨的声调,一下子高了不少。
感谢大家支持,今天,下一章在晚上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