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疫病善后事繁杂,女主巧解民生难
林诗雅走出府衙,深秋的风裹挟着丝丝凉意,拂过她的脸庞。
街道两旁的店铺大多大门紧闭,只有零星几家药铺还开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药味,与往日的喧嚣热闹截然不同,显得格外萧条冷清。
街道上行人稀少,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挥之不去的愁容,脚步匆匆,仿佛在躲避什么可怕的东西。
路边的茶摊冷冷清清,以往这个时候总是座无虚席,如今却只有几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看到此情此景,林诗雅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重感
“大人,您看……”张捕快指着前方,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
林诗雅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一家布庄门口聚集了一群人,正大声喧哗着,人群中不时传来叫骂声和哭喊声。
“过去看看。”林诗雅快步走向人群。
走近一看,原来是布庄的老板和伙计们正在和一群百姓争执。
百姓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手里拿着各种工具,锄头、铁锹、纺车……
显然都是布庄的工人。
他们情绪激动,纷纷指责老板拖欠工钱。
“我们一家老小都指着这点工钱过活,你却说没钱,让我们怎么活啊!”一个中年男人声嘶力竭地喊道,他的声音沙哑,仿佛带着哭腔。
布庄老板也是一脸愁容,他不停地搓着手,语气无奈:“不是我不给你们工钱,实在是这次疫病,布庄的生意一落千丈,所有的积蓄都用来买药材了,现在真的是拿不出钱来了啊!”
“骗人!你肯定把钱藏起来了!”一个年轻的伙计愤怒地喊道,“我们辛辛苦苦干了这么久,你不能就这样把我们打发了!”
双方的情绪越来越激动,争吵声也越来越大,眼看就要发生肢体冲突。
林诗雅见状,立刻上前一步,高声说道:“都安静!”
众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纷纷转头看向林诗雅。
林诗雅目光扫过众人,沉声说道:“我是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专门负责处理疫病后的善后事宜。”
听到“钦差大臣”几个字,众人顿时安静下来,目光中带着一丝敬畏。
林诗雅顿了顿,继续说道:“我知道大家都很着急,但吵闹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样吧,你们双方各选几个代表,跟我到议事厅,我们好好商量一下解决办法。”
林诗雅的出现,像一根定海神针,稳住了几乎失控的局面。
她冷静地扫视着众人,目光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让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瞬间冷却下来。
她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用平和而坚定的语气,邀请双方代表前往议事厅,细说原委。
议事厅内,气氛凝重。
布庄老板率先开口,声音中充满了疲惫和无奈。
他详细地讲述了疫病期间布庄的惨淡经营,药材价格的飞涨,以及为了维持生计而不得不耗尽的家底。
他不停地抹着额头的汗水,语气里满是委屈。
而工人们的代表,则是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他嗓音粗犷,却带着一丝小心翼翼。
他陈述着工人家庭的艰难,一家老小都指望着这微薄的工钱糊口,没有收入的日子让他们几乎走投无路。
他双手紧紧地攥着,似乎在竭力压抑着内心的不安。
林诗雅静静地听着,目光在两人之间来回移动,不时地轻点桌面,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她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仔细地分析着双方的处境和诉求。
议事厅里,只有双方代表低沉的陈述声和林诗雅偶尔翻阅账本的声音,气氛压抑而沉闷,却又在一种无形的秩序中运转。
林诗雅放下手中的账本,环视着众人,目光如炬,她开口道:“我明白了,你们的难处我都清楚了。布庄经营困难,工人也需要生活,一味争吵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她顿了顿,目光变得柔和了些,“这样吧,我有一个提议,看看是否可行。”
她的提议如同一缕阳光,瞬间驱散了议事厅内的阴霾。
她提出由官府暂时补贴布庄一部分资金,帮助布庄渡过难关。
而布庄则承诺,在生意逐渐好转之后,分期偿还。
同时,她也劝说工人们,在这个特殊时期,能够适当降低工资要求,共同度过难关。
工人们原本以为朝廷钦差会偏袒商家,没想到她如此公正,提出的方案也充分考虑到了双方的利益,这让他们心中充满了敬佩。
经过一番协商,双方竟然都愿意做出让步,最终达成了和解。
布庄老板感激涕零,工人们也露出久违的笑容。
他们都为林诗雅的智慧和魄力所折服,原本对朝廷的怀疑和不信任,也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议事厅内,给屋内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林诗雅目送着工人和布庄老板离开,心中略感欣慰。
她正打算收拾桌案上的文书,张捕快忽然急匆匆地跑了进来,他语气急促,说道:“大人,属下有事禀报!”他欲言又止,神色间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林诗雅抬起头,看着他,眉头微微一皱,她预感到,事情恐怕没有她想的那么简单。
张捕快深吸一口气,禀报道:“大人,城外施粥棚发生骚乱了。”林诗雅心中一紧,立刻起身,“带我去看看。”
施粥棚设在城外空地上,几口大锅正冒着热气,空气中弥漫着米粥的香味。
然而,本该井然有序的施粥现场此刻却乱作一团。
一些衣衫褴褛的民众情绪激动,将粥棚掀翻,热粥洒了一地,几个负责施粥的衙役狼狈不堪地躲闪着。
“怎么回事?”林诗雅厉声问道。
一个衙役连忙上前解释:“大人,这些人不肯喝粥,说是官府的粥有毒,还说朝廷害死了他们的家人……”
林诗雅目光扫过那些闹事的民众,他们的她注意到一个中年妇人,坐在地上,眼神空洞,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的孩子…我的孩子…”
这时,一辆马车缓缓驶来,停在施粥棚外。
从马车上下来一个身穿青衣的男子,正是慕容复。
他手里拿着几个包裹,走到林诗雅面前,温声道:“诗雅,听说你在这里处理善后事宜,我带了些衣物和日用品,希望能帮到一些人。”
林诗雅心中一暖,接过包裹,轻声说道:“谢谢你。”慕容复递给她一封信,“看完再说。”他温柔一笑,转身离去。
信中,慕容复表达了对林诗雅的关心和担忧,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情,让林诗雅的眼眶微微湿润。
她将信小心地收好,转身看向那些依旧闹事的民众,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沉重。
突然,那个中年妇人猛地站起身,冲向林诗雅,嘶哑着嗓子喊道:“都是你们害的!都是你们害死了我的孩子!我不会放过你们的!”她伸出枯瘦的手,狠狠地抓向林诗雅的脸……
千钧一发之际,张捕快眼疾手快,一把拦住了妇人。
妇人挣扎着,哭喊声更加凄厉,像一把尖刀,刺痛着在场每个人的心。
林诗雅并没有躲闪,她平静地看着妇人,她轻轻地握住妇人颤抖的手,柔声说道:“我知道你很痛苦,失去亲人的滋味我感同身受。但仇恨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活着的人更加痛苦。”
林诗雅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像一股暖流,缓缓流淌进妇人冰冷的心房。
妇人停止了挣扎,泪水无声地滑落,她看着林诗雅,眼神中渐渐恢复了一丝清明。
林诗雅扶着妇人坐下,耐心地倾听她的诉说。
她没有打断,也没有反驳,只是静静地听着,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表达着她的理解和支持。
妇人讲述了她和孩子的点点滴滴,讲述了疫病如何夺走了她孩子的生命,讲述了她内心的绝望和无助。
林诗雅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人们开始反思,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和未来。
他们逐渐明白,仇恨和抱怨并不能改变现状,只有团结互助,才能共渡难关。
林诗雅趁热打铁,开始挨家挨户地走访,了解百姓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她不仅分发了慕容复带来的衣物和日用品,还组织了一些简单的劳动,例如修缮房屋、清理街道等,让百姓们能够自食其力,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在林诗雅的努力下,城外的气氛逐渐好转,施粥棚也恢复了秩序。
百姓们开始主动配合官府的防疫工作,脸上也渐渐露出了笑容。
夜深了,林诗雅回到府衙,疲惫地坐在椅子上。
她看着窗外闪烁的灯火,心中充满了感慨。
她知道,疫病的善后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棘手的难题等待着她去解决。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大人,不好了!”门外传来张捕快焦急的声音,“城西的几口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