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抵足而眠
抵足而眠
“平,却之不恭。”
种平在心中梳理好关于宋代“渠社”对田间均衡配水管理的影响,这一方面的资料。
根据东郡的情况加以调整,确认没有什么理论上的问题后,整肃面容,应下与曹操回府的邀请。
说起对农田灌溉的管理,至迟在魏晋时期便已记载说,有负责相关农田灌溉用水分配的专职人员。
像是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和泰始三年的汉代文书中,就明确记载过水曹官职。
时当公元六世纪的《周书·异域志》中记载有高昌国“诸城各有户曹、水曹、田曹……”
到了宋代,管理农田灌溉的基层组织的组成和功用更加具体,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渠社”。
“渠社”大体由二十户左右的受益户组成,负责人称为“录事”。
当洪涝发生时,录事就会通知“渠人”出工防汛,消息传达之后,由渠户们再度转相传递。
可以在最短时间自上而下动员起抗洪队伍,提高整体应对洪涝的效率。
而且平日各个渠道出现危险时,“录事”也会通知各“渠人”自带工具、材料,定时出工维修。
这种组织形式虽然是民间性质,但是得到了官府的支持和保证,自有一套奖惩制度,对于不按时出工的,根据惯例给予处罚。
推行“渠社”,对于维护渠道正常运行和长期使用有重要意义,对于现在的东郡,也极具参考价值。
唔,要是想设定“渠社”,还是得自己去田间村落,踏实了解好情况才行啊。
“伯衡一路奔忙,且好好休息,夜间我叔侄二人好好详谈。”
曹操停下脚步,颇为亲切的嘱咐。
种平盘算了一路,此时被曹操的声音拉回思绪,一时间有些错愕。
嗯,这就到了?
他抬头一看,这条街对面被一片略,只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是可以,平希望能至田间察看地形,深入村落进行了解。”
“哦?”曹操品味着种平那两句诗,“伯衡竟也长于诗句?”
种平有些心虚,其实他引用了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这句诗的本意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虽然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汉和帝下令推广蔡伦的造纸法,使得纸张在朝廷内外使用。
但是这纸还是在官署之中用得较多,主要是减免竹简书写使用带来的不便。
为何种平不直接将“纸上得来终觉浅”改为“帛上得来”呢,因为他想起自己曾经做过的古文。
东晋王隐的《晋书》中有言:“古之素帛,依书长短,随事裁绢,枚数重沓,即名幡纸。”
南朝宋的范哗也曾在《后汉书》中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由是可以看出,“纸”也能作为布帛的代名词,故而种平敢直接用原句,而不加以修改。
种平引用这句话,自然是下半句的意义大于上半句,在此情景之下。此句的含义就被种平歪成了:
“写在布帛之上的策略,还是过于淡薄浅显,唯有亲身实践过后方知道效用。”
对不起了放翁先生,这20的声望实在不够注经的。
想要开宗立派去传扬我那些“大逆不道”的思想,还是唯有抄诗扬名这一途啊。
种平在心底默默向陆游道歉,他已经定下了自己的发展路线:
他入了曹府,也看出曹操不提长安之事,多半是没有出兵的意思。
要说是失望,也不尽然,他也能明白曹操此时按兵不动背后的原因。
他猜想或许是荀彧同曹操说了什么。
既然借兵一途,现下是行不通了,他唯有先借着曹操打出声名,随后再想法子救出种辑和蔡邕。
只要跟在蔡邕身后共同注解完《东观汉记》,这经学的资历也就够了。
虽然离著书立说还远着,但再学上个两三年,也能挂上个名儒的头衔。
后面就可以沉下心去写书注经,给曹操献策以谋取系统奖励,多攒些寿命。
若是力所能及,也可改善民生,做些实事。
“只是粗通罢了,不登大雅。”种平象征性的谦虚一番,毕竟陆游之诗雅不雅,种平心中自有定论。
曹操自然也能听出这诗句的脱俗之处,他眯着眼,极为赞赏地捋了捋胡须:“伯衡文炳雕龙,弸中肆外,来来,我叔侄二人抵足而眠,夜话闲谈,也不失为一桩美事。”
弸中肆外,指人内有才德,则有文采,自然外露。
通常是赞美德才兼备的人,曹操这般夸赞种平,可以说是对其极为看中。
然而种平却不怎么高兴……
急,人在三国,刚收到曹老板抵足而眠的邀请,现在两股战战,神思不属……来个季伯常的救一下,教教我要怎么选才能成功苟住啊!!!
(感谢墨o客的打赏)
感谢
梦非梦可萌
齐木游乔
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