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蒙学设想(1 / 1)

蒙学设想

当日种平的话到底在程秉心中留下了痕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荆州的黄巾闹的那样利害,他不能不为自家考虑,只是家学外传到底是大事,也并非他一人能决断。

他心中又此踌躇,面上也就带出了几分,刘备最善体察人心,也不出言打断程秉的思绪,只是先去拾起案上简牍阅览,等程秉后知后觉回过神,忙要起身行礼。

刘备笑着压了压手:“我观德枢眉眼间似有愁绪,若是有悬而未决之事,不如同我说上一二?左右此时也无甚要紧事,倒是难得可以促膝长谈之时。”

“不瞒主公,方才在外我与伯衡谈论黄巾之事……念及天下流民之众,氏族之繁,犹蚁多足以噬象也。今黄巾一呼,百应而起,我实惧见流民践氏族之骨,经书典籍,毁于一旦,文化传承,至此而绝啊!”

程秉越想越怕,尤其是想到老师郑玄即将渡江入交,心中更是难定。

“那伯衡有何良策?”刘备侧耳倾听,知道若只是恐惧黄巾,程秉绝不至于露出此种纠结之色,必然是种平说了应对之策而程秉又难取舍,方有此态。

“伯衡的意思……”程秉不自觉摩挲起袖中的竹简,“是变一家之学为天下之学。”

刘备眼神一动,若有所思。

“我何尝不知伯衡所言方是正理?昔日夫子也有圣言‘有教无类’,只是此言一旦传扬出去,我怕……”

程秉顾虑重重,总觉得进退皆是难为。

“哦?”刘备抬起头,目光柔和的注释着程秉,“德枢也有意采用伯衡之法?”

“正是。”程秉一听便知刘备的倾向,不必再由自己作出抉择,心口的大石蓦然一松,再开口时也轻松不少,“交州本是偏僻之地,推行教化乃是顺应王道,可先在苍梧择民教导,若是有能明物识礼之人,研习经学也不是不能为之事。”

“不错。”刘备嘴角浮现些许笑意,“伯衡素有智计,既然肯开口提及此事,心中必然已有了一番章程,恐怕夜间便有简牍送至。”

他站起来,抚上程秉的右肩,语气染上几分揶揄:“德枢不如与我同去城外找伯衡试上一试?”

“那秉便却之不恭了。”程秉一向知晓种平口中总有些稀奇古怪的典故,只是还不曾切身见过他的急智,也不由得好奇只用这些许时辰,他到底能想出何种良策。

两个人骑马出城,倒让后来的孙干扑了个空,不由得暗自腹诽:怎么主公自编起草帽后更肖似高祖了?从前可不曾有这会儿便离开官署的时候。

шшш●tt n●c o

两山之间湍流浊浪奔涌而下,岸上松土已用砂、碎石等替换夯实,西侧的闸墙已经开始堆砌,泥草土浆、圆木砂石和贝壳石灰都分开圈好,以草叶遮蔽。

种平正蹲在地上用树枝描画舆图,不时同李蒙说着什么。

刘备一眼先看到种平头上的小草帽,脸上不由自主的浮现出笑意,翻身下了马,三两步便走到种平身后。

“玄德公?”种平听到动静,,但其中教导识字之法尚分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远不如《千字文》皆为四言更方便记诵。

“至于经师……”种平想了想,“我记得之前大约看过子尼处的文书,各县中约莫都配有两至三名经师,平时只教导族学自然是足够,但想要交州蒙童都能入学,这些经师的数量远远不够,何况他们未必肯屈尊。”

程秉总算找到可以插话的地方,赶忙开口提议:“待老师至交州重开经筵,天下学士莫有不汇集而来者,且宣扬礼乐教化之事,我等郑学门人都愿尽一份心力……”

他说到此处下意识停顿了一下,未尽之语在场几人心中都分明,不过是愿做经师者大有人在,只是肯分享私学者绝无仅有罢了。

种平也并不指望现在就能彻底完成学术下移,只要能实现扩大识字率的目的对他而言便已经足够,至于日后……后来的事,谁又说的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