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这个设计只用一次可惜了(1 / 1)

于大章坐在副驾驶上,望着窗外出神。

叶琳这次也没问他去哪,就在他旁边安静地等着。

找线索首先要用排除法……于大章看似在发呆,实则大脑在飞快运转。

酒店他们肯定不会去。

只要是正规的酒店都会要求身份登记,而且大堂和过道等公共区域会有监控录像。

凭国安的手段,一个人脸识别就能找到他们。

不要身份证的小旅店他们更不会去。

于大章都受不了那种闷热、潮湿、脏乱的环境,更别说三个养尊处优的二代了。

要是真能吃得了那样的苦,他们也不至于如此丧心病狂。

从对方的角度去分析,他们宁可冒着风险外逃也不会去住那样的地方。

这样看来,野外露营也可以排除掉。

像投靠亲戚朋友的这种常规思路根本就不用去想。

国安的调查记录里,将这些常规的调查手段都已经用了一遍。

他们还能去哪呢?

什么地方是国安人员都查不到的?

难道是……

灯下黑!

于大章双眼猛地睁大。

能躲过国安的搜捕,貌似也只有这个办法了。

“去那家民营医院。”于大海对叶琳说道。

叶琳微微点头,开车直奔医院。

两人很快到达目的地。

整个医院还处于封锁状态,所有门口都有武警守着。

亮明身份后,于大章直接来到四楼护士休息室。

这里已经被单独围上警戒线,屋里挡住升降台的帘子已经被完全拉开。

“你怀疑他们藏在这里?”叶琳站在他身边,好奇地问道。

于大章说要去医院的时候,她就已经想到了是灯下黑。

这也确实是行动小组忽略掉的。

因为松海能调来的警力几乎都在这里,这样的情况下,医院根本就藏不住人。

而事实也是这样。

现在整个医院的人都被送去了看守所,这里除了警察已经没有其他人了。

“我来这里不是找人的。”于大章盯着面前的液压升降台,一边用手比量,一边说道:

“如此巧妙的设计只用一次可惜了。”

叶琳闻言,也将注意力放在了升降台上。

沉思片刻,她问道:

“在楼板上打个洞,用升降台连接上面的医疗床,怎么看也和巧妙不沾边吧?”

还有一点她没说,在升降台旁边还多修了一堵承重墙。

在她看来,这么做也只是为了安全考虑。

楼板开洞后,局部切断了原有的传力路径和配筋,会导致楼板整体刚度下降。

后修的这堵墙实则是一种加固处理。

“那是因为你在下面。”于大章解释道:

“下面是谜底,上面才是谜面。”

两人又来到五楼的抢救室。

于大章指着屋里的医疗床说道:

“要是没看过下面的结构,你能想到这张床才是出入口吗?”

叶琳盯着那张床看了一会儿,随即又走近,围着医疗床绕了一圈。

她皱眉想了一会儿,说道:

“我终于明白你为什么说巧妙了。”

“在这里找不到任何开关可以启动这个出入口。”

“而这种电动式的医疗床都是和地面贴合在一起的,没人会去挪动它。”

“即使挪开,下面也是做了伪装的地面。”

“在下面看,感觉这种设计不难,但从上面看,却是无懈可击。”

“设计这个的人,将所有的漏洞全留在了楼下。”

同时她也明白了于大章来这里的真正目的。

没错,这种设计只用一次确实可惜了。

五年时间都没被发现,他们肯定认为这种隐藏方式最安全。

“我马上安排对医院所有房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叶琳说着,拿出手机就要拨打电话。

“不用。”于大章赶紧出声阻止:

“他们不会藏在医院里。”

“为什么?”叶琳疑惑地看向他。

她发现自己有点跟不上眼前这个胖子的思维节奏了。

是他说的这方法不会只用一次,却阻止自己全面搜查医院。

不藏在医院还能藏哪里?

“你对整个案子还不太了解。”于大章解释道:

“这里只是他们获取干细胞的地方,但不代表也在这里使用。”

他的意思很明白。

如果那三个人在医院里有藏身的地方,就不会大费周章的用四米二厢货运送干细胞。

直接在医院进行分离、注射,不是更方便么。

狡兔三窟。

对方一定事先准备了一个藏身点。

如果医院出事,他们就会躲进那个地方,然后等他们背后的势力去摆平一切。

就算最后无法摆平,也可以等风声过了,想办法逃往海外。

只要不被抓住,就没人能奈何得了他们。

为什么普通人藏不住?

先不说人脉和背景,就光是吃饭问题你都解决不了。

想要生存下去,就得去接触人。

现在通缉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奖励都是公开的,分分钟都有可能被举报。

行走的五十万了解下。

叶琳没直接参与办案,所以对整个案件的调查过程不了解。

如果她知道四米二厢货的用途,就不会认为医院是藏身点了。

回到车上,于大章再次翻开国安的调查记录。

将所能想到的地点在脑中排除一遍后,他最后将目光放在了一个店名上。

睿诚医疗设备专营店。

吕忠鑫他们就是在这里实施的抓捕行动。

也是干细胞的存放点。

于大章指着这个店名,对叶琳说道:

“去这里。”

“好。”叶琳答应一声后,又看了一眼上面的地址。

半小时后,吉普车停在专营店门口。

这里也被拉上了警戒线,外面有两名警员守着。

此时已经是晚上六点多,太阳的余晖照在店里面,显得格外明亮。

亮明身份后,两人走进店内。

根据调查,这家店的房主在六年前将房屋出租给了一个外地人。

租期十年,一次性付清,那之后他就再也没见过租房人。

房主又提供了对方的身份证号码和当初的租房合同。

后经调查,对方身份信息与房主描述的不符。

说明当初租房人出示的身份证是伪造的假证件。

“六年前……”于大章一边回忆国安的调查记录,一边喃喃自语着:

“时间吻合,很有可能是同一个人设计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