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1 / 1)

不管哪一方的百姓,为了活命,必然会大量逃难。而这些逃难的百姓,正是我最好的机会!

他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

只要我能用粮食养活这些逃难的百姓,他们自然会感激我,愿意为我效力。

这样一来,建城的人手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而且,帮助百姓还能获得系统积分,再用积分兑换更多的粮食,吸引更多的人过来。

如此循环下去,我的城池不仅能迅速建起来,人口问题也能一并解决,简直是一举两得!

想到这里,魏书尧心中更加笃定。

他立刻打开系统界面,查看了一下自己现有的积分。

系统界面显示他目前拥有100积分,想来应该是系统升级后赠送的初始积分。

魏书尧忍不住笑了笑,这系统虽然平时嘴硬,但关键时刻还是挺贴心的嘛。

他随即进入系统商城,仔细浏览了一下兑换选项。

发现1积分可以兑换100斤粮食,那么自己这100积分就可以兑换10,000斤粮食。

魏书尧心中快速盘算着。

10,000斤粮食,按照每人每天消耗1斤粮食来算,足够养活100人整整100天。

如果人数增加到500人,也能支撑20天左右。这么多粮食,应对几百名灾民应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先按照这个数量来吧,反正人口是可以控制的,自己愿意招多少人就招多少人。

至于流民的数量,他完全不担心。

这里可是古代,生产力还没有那么发达,就算是风调雨顺的年景,百姓们也就只能勉强吃饱肚子。

更别说现在发生了战争,百姓们为了活命,必然会大量逃难。

想到这里,魏书尧的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自信的光芒。

只要他能提供粮食和庇护,那些流民自然会蜂拥而至。

到时候,建城的人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甚至还能借此机会壮大自己的势力。

而且,帮助流民还能获得系统积分,再用积分兑换更多的粮食,吸引更多的人过来。

这样一来,我的计划就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简直是一举多得!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向远方,心中充满了期待。

战乱是危机,但也是机遇。

只要他能抓住这个机会,城池不仅能迅速崛起,甚至还能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强大的势力之一。

到那时,无论是大魏还是南诏,都不敢小觑他!

想到这里,魏书尧直接喊来了沈炼。

如今锦衣卫的势力已经逐渐发展壮大,沈炼作为锦衣卫的头领,自然也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一会儿,沈炼便快步走进殿内,恭敬地向魏书尧行礼:“殿下,您找我?”

魏书尧点了点头,语气沉稳:“沈炼,现在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你去办。你在其他地方应该也有耳目吧?

让他们注意一下,把那些没饭吃的难民都往咱们这边引导过来。”

沈炼闻言,略微思索了一下,随即应道:“是,殿下。

命令很快就会传到他们手中。不过……”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顾虑。

“殿下,咱们的粮食储备并不充足。

虽然土豆已经种了下去,但还未到收获的季节。

就算收获了,若是来的人太多,恐怕粮食也不够分配。

到时候,反而可能会影响咱们自己的生计。”

魏书尧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自信:“粮食的事情你就不用操心了。

我既然敢让人来,那就说明我已经做好了准备。

你只管按照我的吩咐去办,其他的事情,我自有安排。”

沈炼听了这话,心中顿时明了。

这位皇子殿下向来谋定而后动,从不打无把握之仗。

既然他如此笃定,那必然是有了万全之策。

于是,沈炼不再多言,恭敬地领命道。

“是,殿下!属下这就去办,一定将此事办妥。”

魏书尧点了点头,目送沈炼离开。

在大魏边境,有一个名叫青石村的村子。

村子不大,但村民们世代居住于此,生活虽不富裕,却也安稳。

最近,村子里却弥漫着一股不安的气息。

村民王大山正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手里捏着一根旱烟杆,眉头紧锁。

他抬头看见李阳走过来,便招呼道:“李兄弟,过来坐会儿,聊两句。”

李阳笑了笑,走过去坐在王大山旁边:“大山哥,看你愁眉苦脸的,咋了?”

王大山叹了口气,压低声音说道:“最近可不太平啊,听说是要打仗了。咱们这村子离边境这么近,万一打起来,可咋办啊?”

李阳点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深意。

“是啊,战乱一起,受苦的总是咱们这些老百姓。

不过,我倒是听说,漠北高原那边有个地方,地广人稀,听说那边的日子过得还不错,至少不用担心战乱。”

王大山听了,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漠北高原?那边不是荒凉得很吗?听说连个像样的村子都没有。”

李阳笑了笑。

“荒凉是荒凉,但正因为人少,才安全啊。

而且,我有个远房亲戚前阵子去了那边。

回来说那边现在有人管着,日子过得挺安稳,还能挣口饭吃。”

王大山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那倒是条出路。不过,咱们村里人这么多,去了那边能安顿下来吗?”

李阳拍了拍王大山的肩膀。

“大山哥,我也是为你们着想。

要是真打起来,留在这儿可不是办法。

漠北高原虽然远,但至少能保个平安。

再说了,人多力量大,咱们村里人要是能抱团过去,说不定还能闯出条活路来。”

王大山沉默了一会儿,低声说道:“李兄弟,你说得对。回头我跟村里人商量商量,看看大伙儿的意思。”

李阳笑了笑,没再多说什么。

这个时候可不能多说话,再多说的话就像假的了。

与此同时,相似的情景正在大魏边境的各个角落上演。

南诏攻城的消息如同一阵狂风,迅速席卷了整个国家。

对于距离边境较远的百姓来说,这件事或许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南诏再厉害,也打不到他们这儿来,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呢。

他们依旧过着平静的生活,仿佛战火与自己毫无关系。

然而,对于边境附近的百姓来说,情况却截然不同。

他们深知大魏军队的现状。

士兵训练不足、装备简陋,甚至有些将领贪生怕死,根本无法与南诏的精锐之师抗衡。

这些百姓或许不了解南诏军队有多强大,但他们太清楚自己家的士兵有多软弱了。

恐慌的情绪在边境地区迅速蔓延。

许多人开始收拾家当,准备逃难。。

趁着现在还没战败,能逃命就赶快逃命吧。

留在这儿,等南诏打过来,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于是,边境的村庄和城镇里,随处可见拖家带口、背着包袱的百姓,他们步履匆匆,脸上写满了焦虑和不安。

逃难的路并不好走,沿途的饥荒、疾病和盗匪威胁让许多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然而,即便如此,边境百姓依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逃亡之路。

对他们来说,逃难或许是一条充满未知和危险的路。

但留在原地,却意味着坐以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