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背锅侠(1 / 1)

临安不夜侯 月关 2538 字 21天前

背锅侠

“朕不忘恢复,欲混一四海,愿卿勉力,攘助于朕。”

杨沅离开垂拱殿时,赵瑗又对他推心置腹地交代了一句。

“朕欲一统天下,广平王可助朕纵横四海。”

孔彦舟告退出宫的时候,完颜亮拍着他的肩膀,也嘉勉了一句。

杨沅自从任职于临安府,整个人低调了很多。

他对自己的顶头上司乔贞非常尊重,大事小情皆有汇报。

原本怕他是个刺头儿的乔老爷,对他也渐渐放下了戒备。

朝野中关注着这位新科状元的人,也没有发现杨沅再有什么特立独行的举动。

杨沅只管把份内之事做好,临安火情大幅减少。

哪怕是那些没有如杨沅一般制表统计、可以一目了然的官员,也渐渐察觉到了这种改变。

杨沅经常组织慈幼院、养济院的孩子、老人参加一些活动。

他还去国子监,通过晏丁帮忙,组织了一批监生做慈幼院的义务教师,教孩子们读书识字。

这让杨沅在民间的口碑迅速发酵起来。

很快,就连宰执们都听说了这件事。

一日早朝前,在待漏院中,首相沈相公听人提及此事时,欣然说了这么一段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宰相沈该这段话出自《礼记》,这算是对杨沅极高的评价了。

尤其是沈相公保守谨慎,对于杨沅的激进一贯持反对立场。

但是在杨沅脚踏实地,做出切实政绩时,他却能给出如此公允的评价,并且大加褒奖。

这宰相风度自然是一时之佳话。

杨沅也因为首相对他的这番赞誉,赢得了极佳的官声。

沈该现在对杨沅确实比较放心了。

杨沅自从去了临安府,人还是很稳重的,也很能做些实事。

看来他之前特立独行,只是养望的一种手段。

真正做事的时候,这位状元公也明白要脚踏实地的道理。

如此一来,沈相公自然对这个晚辈不吝褒奖了。

杨沅对投奔他的樊江三人还有他主动招揽的隗顺都做了安排。

诸曹司的官职是不大好安排的,因为诸曹官相当于州郡政府的属官。

而幕职官更像是州郡长官的助理,这就比较容易安排了。

杨沅也更想把自己的心腹安排成助理。

所以,樊江被任命临安府判官,王大少任推官,文天任节度掌书记。

就连原来的大理寺狱卒隗顺,也被他安排成了通判南厅的押司。

押司是吏,他随手就任命了,都不用请示乔贞。

押司相当于办公室副主任或专职秘书。

宋朝时候一個县最多可以设立六个押司,通判南厅只一个厅可以设置四个。

其主要职能是上下协调、处理公文、对外接待等。

但……宋江只是山东郓城县的一个押司,混的何等风生水起,大家也都知道。

隗顺能成为临安府通判南厅的押司,可以算是一步登天了。

……

朝廷上,皇帝终于对大臣们让步了。

他不再坚持给岳飞将军定“忠武”的最高级谥号,而是接受了大臣们的意见,给岳飞定了,再度飞向了赵瑗的案头。

其中,以刚刚成为改组为都察院的御史台新任御史肖鸿基言辞最为激烈,弹劾奏章当真是字字如刀,犀利无比。

高层是知道金国用兵真正原因的,问题是这个原因却不能公布。

所以,他们只能压下百官的弹劾,却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交代。

而这,被视为是对杨沅的包庇,官员们被激怒了。

“国贼”的称号也被扣到了杨沅的头上。

当然,这种局面还是很诡谲的。

因为,众宰执和众部堂居然没有一个人表态。

主和派的力量现在和主战派是势均力敌的。

这还是因为金兵已经在调动,大宋不得不应战。

不然的话,主和派的力量还要占据上风。

登基才几个月的赵瑗,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官僚系统的意志统一的。

可是,高层就是很诡异地没有一个人表态,包括沈该、魏良臣、汤思退等大臣。

他们当然清楚,杨沅当初的判断没有错。

金兵这次南下,也不是因为杨沅在金殿上的那番奏对。

可问题是,真正的原因不能说啊。

完颜亮遇刺,因而才大怒发兵的真相,早晚是会被大宋百姓所知道的。

但它不是现在,也不能是现在。

所以杨沅成了背锅侠。

一方面,他被“千夫所指”。

一方面,不管是持什么政见立场的高层大佬,都对这种“民怨沸腾”视而不见。

他们既不表态、也不处理,只管埋头做着迎对大战的各种准备。

金国间谍的“揭贴”又出现了,贴满大街小巷,矛头直指杨沅。

为了确保发兵南下的行动能够瞒过所有人,知道真正军事目的金国高层,目前也只有完颜亮、耶律元宜和孔彦舟三人。

这些金国谍探们同样也不知道真相,他们以为大金国这次是真的要对宋国用兵了。

这时以“揭贴”的名义煽动民众,如果能威胁宋国处死他们自己的新科状元,就能迅速让宋国主战和主和两派撕裂、对立,让宋国陷入无休止的内斗之中。

这几天,临安府通判北厅的张宓心情非常好,他每天都春风满面的,不管见了谁都笑眯眯的一团和气。

通判南厅的氛围就有些诡谲了。

其他厅司的人很少往南厅来,由于公务原因不得不来的,也是简明扼要道明来意,便迅速溜走。

无形中,这倒是大幅提高了临安府的办事效率。

杨沅这些天除了做好他分工范畴内的事,便是协助大理寺收缴万俟卨家的田宅店铺各种财产。

于吉光自国信所押班的位置上,被贬官调转到临安府后,任司法参军事。

而杨沅现在主管临安府讼断和刑狱,便成了于吉光的顶头上司。

每日里,于吉光、陈力行、毛少凡、大楚等人跟在杨沅身边忙忙碌碌的。

对于外界传言说杨沅很快就要被斩首,大宋会将杨沅的首级献与北国,以息金帝之怒的流言,他们毫不理会。

他们几个人在杨沅还是一个送索唤的闲汉的时候,就受命盯梢杨沅了。

一直以来,他们所处的阵营又是和杨沅这边针锋相对的。

可以说,再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杨沅。

要不说最了解你的人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呢?

就看杨沅那副淡定劲儿,他们就断定,杨沅必有所恃。

于吉光是这么对他一班“有难同当”的老哥们说的:“咻!嘶哈~~,诸位,杨沅此人,咱们都了解。

你们看他,每天兴致勃勃地查找万俟卨家想要隐匿的财产,乐此不疲地收缴造册,他要是真的大难临头了,会这么淡定吗?”

陈力行和毛少凡深以为然,齐齐点头称是。

大楚道:“昨日查抄万俟家财产,因为收工太晚,杨通判带咱们去吃炙羊棒骨,你们知道他一个人啃了多少根吗?”

“我看着呢,都数不过来,他一个人就啃了冒尖儿的一大盆!”

大楚咽了口唾沫,看看其他三人,一脸睿智地问道:“试问,如果他大难临头了,还会有这样的胃口吗?”

“嗯~”

这一遭,其他三人没有因为大楚的好吃而嘲笑他,而是齐齐点头称是。

于吉光道:“所以,不管外边怎么传,只要他一天还在通判任上,伱我就只管听命行事。

对他的态度万万不可懈怠,更不可冒犯。诸位,咱们兄弟在他身上吃的亏,已经太多太多了。”

其他三人再度齐齐点头。

这时,杨沅从签押房里走了出来。

杨沅站在廊下,整了整腰间革带,又正了正头上乌纱,便意气风发地道:

“走了,咱们把长途车驾送去万俟府,这项差使便可以了结了。”

“咻~,好嘞!”

院中石桌旁,于吉光一口茶刚喝进嘴里,连忙放下茶杯,腾地一下站了起来,满脸堆笑。

……

杨沅确实心中很淡定。

因为鹅王已经私下把金兵南下的真正原因告诉了他。

这也是赵瑗的意思。

得给杨沅交个底儿,不能让他乱了阵脚。

杨沅知道真相此时不能公开,这个锅他就得先背着。

好在,六部以上重臣,全都知道真相。

所以,不管下边吵的有多凶,一定不可能真的办他。

如果事态真的不可控了,顶多也就意思一下。

按鹅王的说法,实在不成时就贬个官,等大战已经开始,消息封锁不住的时候,朝廷再还他一个公道,官升一级便是。

杨沅心中有底,自然不慌。

临安府不但负责协助大理寺抄没万俟卨家的财产,万俟卨一家前往儋州的长途车驾,也是由临安府负责监造的。

儋州在海南岛,路途太过遥远。

万俟卨虽然被罢官流放了,可他毕竟曾官至首相,又已是偌大的年纪。

朝廷既然没有判他死刑,便没有把一位前首相活活累死在路上的道理。

如果你想让他死,那莫如直接判处他死刑了。

堂堂朝廷如果用这样的手段弄死万俟卨,难看的将是朝廷,而不是万俟卨。

如今查抄收缴之事已经完毕,今日再把造好的长途大车送去,交给正在看守万俟卨一家的大理寺丞,临安府的这桩差使也就顺利完成了。

临安府前已经停了一溜的长途大车。

杨沅和于吉光乘了马,带着毛少凡等人,押送着这些新造的大车,便往万俟卨府上赶去。

……

今日适逢朝会。

赵瑗登基后,基本上是五日一朝,不像赵构时候一般懒散。

近来因为宋金两国剑拔弩张随时开战,赵瑗更是几乎每日一朝了。

今日朝会一开,就有官员公开炮轰杨沅。

在向皇帝上书、向宰执上书均无回音之后,一些愤怒的官员终于把这件事搬到了台面上。

他们声色俱厉地请求官家严惩杨沅,以息金帝之怒,避免宋金之战,生灵涂炭。

马上就有摩拳擦掌主张对金一战的官员们出面反喷。

金兵南下的真正原因不能说,宰执、部堂们就只好三缄其口,任由这些不知真相的官员们互相攻讦。

赵瑗坐在上面也很郁闷,眼见金殿上众臣工群情激愤,吵得面红耳赤的,便无奈地看了一眼晋王。

赵璩冲他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儿。

就在这时,站殿将军忽然疾步而入。

他举着袖子,从唾沫横飞地争吵的两派官员们中间穿过去。

站殿将军快步走到大殿中间,向赵瑗抱拳禀告道:“官家,大理寺丞程牧有急事启奏,现在殿外候旨。”

金殿上瞬间安静了下来。

大家的神经现在都很紧张,一听见有急事,他们马上就联想到了金兵。

只是,如果和金兵有关,应该轮不到大理寺出面吧?

赵瑗正被官员们吵得焦头烂额,难得有件事情,能让大家从杨沅身上把注意力挪开。

他便赶紧吩咐道:“宣!”

站殿将军疾步出去宣旨,片刻之后,大理寺丞程牧一溜小跑儿地冲上殿来。

程牧一脸惶急,都忘了先向官家行礼。

他跑上大殿,便大叫道:“官家,临安府通判杨沅,把……把万俟卨,给活活骂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