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革委大院。
这次被分到永河县的上百名知青,分成了男女两个阵营,正挤在一起瑟瑟发抖。
特别是南方来的,第一次经历北方的冬天,已经冻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知青办的负责人点完名,就赶紧溜了。
虽然分派知青给李家台子这件事,和他没关系,但白江涛躲了,谁知道李老浑子会不会把气撒到他身上。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被李老浑子劈头盖脸的臭骂一顿,他没白江涛那么厚的脸皮。
让人骂得狗血淋头,还能硬挺着跟人叫板。
他是走了,可下属走不了啊!
只能硬着头皮,按照名单往各个村分派。
“叔!咱们村分了几个?”
“六个,还是三男三女,都是从杭州来的!”
杭州?
这倒是新鲜了!
之前来的知青,要么是海城的,要么是京城的,要么是上海的,杭州来的倒是第一次。
两个人在说话的时候,知青队伍里的几个人也在偷偷看着他们。
刚刚李学庆发飙那一幕,他们都看了个实实在在。
被分派到这么凶的村主任手底下过活,此刻都在为自己将来的小命运发愁。
“牛建邦!”
“孙良元!”
“马兴!”
“苏红红!”
“黄英!”
“靳小琪!”
六个人不情不愿的走出了队伍,他们已经早知道了自己将会被分到李家台子。
“你们去李家台子!”
李学庆冻得够呛,今天冷得邪乎,刚十二月中旬,气温就这样了,到了过年,还不得把人给冻死啊!
“天明,帮着拿行李!”
说着,自己先动手了。
“不用,不用,我们可以的!”
“李主任,我们能行,我们能行。”
几人连忙推辞,但李学庆哪肯给他们机会,只想着尽快回村。
“别墨迹,赶紧的!”
好凶哦!
没人敢再说话,李学庆那凶悍的一面,他们都是亲眼见识过的。
站在这位村主任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喘。
“叔!吃了再回去吧!”
这会儿已经是中午了,等赶回村里,就算是拖拉机,这种天气最少也得两三个小时。
“行!吃饭!”
说完,就朝着县委大院儿的食堂去了。
他是村支书,来县里办事,照例能在县委食堂用餐。
李天明跟在后面,突然发现身后那六个一动不动的。
“走啊!你们不饿啊?”
呃?
听到李天明在叫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的。
“快着点儿,吃完了,还得赶路呢!”
这下六名知青才确定,李天明是在叫他们一起去吃饭。
从火车站坐着大卡车一路赶到县委大院,又累又冷又饿,身子都僵了,早就盼着能吃口热乎的饭,哪怕是有一口热水也好啊!
可是……
真让他们吃饭,又有点儿胆怯了。
“该不会是给个甜枣,再扇个巴掌吧?”
“我们……去吗?”
就在这时候,食堂的棉门帘子被掀开了,李天明探出头来。
“我说你们是没听见,还是听不懂,用不用八抬大轿请你们进来,赶紧的,别墨迹!”
说完,也不再搭理几人,找到李学庆,跟在他身后排队打饭。
一直快轮到他们,那六个知青才磨磨蹭蹭的走进来,站在门口又一动不动的。
“自己拿碗筷!”
食堂的工作人员见了,也没敢多说什么。
李老浑子,惹不起!
反正都是县里的粮食,给谁吃不是吃呢!
今天食堂的伙食不错,二合面的馒头,白菜粉条炖豆腐,咸菜管够,不怕齁死可劲儿造。
六个知青没敢多拿,陌生的环境,凶巴巴的村主任,让他们感觉到莫名的恐惧。
原本那点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农村建设添砖加瓦的热情,早就在路上消耗殆尽了。
看着人人手里拿着一个小馒头,还有摆在面前的半碗菜。
“饭量倒是不大!”
呃……
我们饭量也可以很大的,真的能随便吃吗?
呼噜呼噜一通造!
李天明已经在旋第四个馒头了,李学庆是第六个,那六个知青却还在小口小口的咀嚼。
爷俩对视了一眼。
吃屎都抢不上的孬货。
吃完饭,又歇了一会儿,六名知青感觉冻僵的身体,渐渐回暖了。
“走吧!”
李学庆扔掉烟头,要不是为了等这几个知青,他早就走了。
南方的娃娃,不在南方找个地方插队,非得跑北方来,真不知道上面是咋想的。
成心刁难人!
虽然心里还是挺腻歪上面强行摊派,可来都来了,看着一个个也挺可怜的。
唉……
就这样吧!
县委大院门口,看着一起来的知青们都爬上了马车,自己坐的却是拖拉机。
几人的心里没有多少被高规格接待的喜悦,有的全都是对未来的迷茫。
不管愿意不愿意,未来的很长时间里,他们都将生活在这里了。
顶着凛冽的西北风,一路往西,中间翻过了一道山梁,原本崎岖不平的路,渐渐变得平坦。
这是农忙之后,县里组织人手修的。
市革委一把手开了口,谁敢不照办,只不过沿途有的村镇任务完成的好,有的纯属糊弄事。
等王作先下次再来,说不得要扫落一地的乌纱帽。
李天明和李学庆一路上不住的点评,修得好的,夸上几句,糊弄事的,一顿臭骂。
六个知青挤在一起,自始至终没说一句话。
“主任,回来啦!”
“天明!”
终于到了村口,经过工地的时候,众人纷纷打着招呼。
老知青们没往跟前凑,谁也不知道李学庆是不是憋着邪火。
只是在打量着拖拉机车斗里冻得瑟瑟发抖的六名新知青。
上一批来的几人忍不住羡慕,他们当时可是轮着坐马车回来的。
“建设,看着岁数都不大啊!”
最初下乡知青的年龄被定在了16周岁,也有一些年龄小的,但只是极少数。
70年开始调整为17周岁。
可新来的……
看上去也就十四五。
这个岁数到农村来,能干点啥?
谢建设犹豫了片刻,还是叫过来两个和他同一批的女知青。
“你们回去帮着烧烧炕,冻得够瞧的了。”
虽然未来有可能是竞争关系,但既然来了,就是战友,能关照的,还是要尽量做到。
“咱们人本来就不少了,又来六个……怎么住啊?”
有人提出了最实际的问题。
宋晓雨嫁人了,张青森返城了,知青点刚宽敞些,现在又一下子来了六个。
的确住不来了。
“村里肯定能想办法解决,咱们就别跟着操心了。”
村支部。
李天明正往拖拉机上搬粮食,一个人50斤,足够他们吃到年底分口粮了。
“大家来我们李家台子,我代表村支委和全体社员表示欢迎。”
这套词,李学庆已经说过很多遍了,熟练得很。
欢迎的话说完,接着就是警告。
这叫先礼后兵。
“我们村的人不欺生,但既然来了,有些话得讲在前面,县知青办没有你们的口粮,现在给你们发的,要吃到年底,都计划着吃,还有年底分口粮,是要记账的,等来年赚了工分抵。”
“还有就是,在村里别瞎折腾,城里的坏毛病,谁也不许带到村里来,谁要是咋呼着想在村里搞事,或者做些偷鸡摸狗的事,我肯定不饶他。”
六个人听着李学庆的训话,一个个噤若寒蝉。
“行了,就这么多,天明,送他们去知青点儿,先歇几天缓缓。”
李天明答应了一声。
“叔,又来了几个,知青点儿怕是住不下了。”
李学庆这才意识到还有这个问题。
“先凑合着,回头让人看看,能不能再盘一铺炕。”
第一批来的知青,最早都被安置在社员的家里,结果没多长时间就原形毕露了。
今天偷只鸡,明天摸条狗。
最后乡亲们实在受不了,就拿李老六被查封的房子做了知青点儿。
这次来的六个看着挺老实的,可到底咋样,还得再观察观察。
村里要观察这些新来的知青,同样的,新来的知青也在观察着未来要生活的地方。
刚刚进村的时候,他们就发现了,村口到村支部的路被修的又平又直,还浇了混凝土。
村支部的斜对过居然还有公共厕所。
感觉……
和他们想象当中的农村有点儿不一样啊!
「今天第一更,求票票支持,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