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4章触类旁通,苛政论断(1 / 1)

诡三国 马月猴年 1441 字 8天前

触类旁通,苛政论断

八月,已经算是进入了仲秋。

天气在夏日的炎热之后,渐渐的走进了寒意之中。

当金黄色的落叶在风中静悄悄的落下的时候,又有谁会立刻意识到冬日的严寒即将降临?就像是关中的百姓面对着丰收的时候,又有谁会想到其他区域遭遇的困苦?

斐潜有些慵懒的在小院之中看着落叶飘然而下,桌案之上摆放着的,是几份辗转而来的报告……

这些事情就不是很急了,所以斐潜也可以比较以休闲的去处理。

斐潜也没有想到,在雪区打开其本土宗教的口子的,竟然是之前让斐潜有些不屑一顾的丹药,所以当斐潜看到这一份报告的时候,一时间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丹药不是什么好东西,这一点,那些磕丹的历代皇帝都可以作证,相比较而言,佛教就比较鸡贼了,比如说只跟皇帝说一些欢喜禅之类的东西……

好像也不对,佛教也似乎有丹药。

有么?

没有么?

有时候就这么无聊的想着,也是一种幸福。毕竟各种各样的事情纷乱缠绕,难得有一些时间属于斐潜私人的空间,就像是现在。

不过幸福的时间总是短暂的,而更多的时间则是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之下消磨,或许是烦恼,或许是困顿,或许是无奈,不一而同。

蔡琰在前一段时间正式站上了舞台,然后吸引了大量的关中和河东的仕女杀向了直尹监,还有些从陇右和汉中来得人,其中入选的年龄最小的一个,竟然是辛宪英……

对于直尹监这个事情,纷纷扰扰,很是热闹,但是很多人也以为就是一个热闹,毕竟这么多天过去了,蔡琰也没有说具体要做一些什么事情,不像是参律院的韦端,一开始就扎进了汉律之中,修订关于贪腐的律法那么引人关注。

谁都喜欢捞好处,或许这个谁有些用的不太妥当,但是大多数汉代的官吏,有一个说一个,就没有多少个一心为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就连被神化了的猪哥,也是一样打压川蜀派,扶持荆襄派,若是真的心中一碗水端平,为什么会这么做?出祁山也不仅仅是为了大汉江山,多少也有统揽军政大权不松手的意图在内。

就拿斐潜自己来说,也是一样有私心的。

所以当韦端,现在重新回想起,倒也别有一番的风味。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斐潜缓缓的念道。

刘备一愣,这是几个意思?但是也很快的回想起这一段话。因为这一段话不仅在卢植那边上课的时候听过,刘备他自己也看过。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而曰:夫子曰:斐潜继续念着,然后看着刘备。

苛政猛于虎也……刘备拱拱手说道,骠骑之意,言当下苛政乎?

斐潜哈哈笑笑,摇了摇头说道:若是如此,又为何特召玄德前来?大汉苛于政,天下皆知之!天子空悬于朝堂,尸位荼毒于地方!贪腐成风,民不聊生!若不是如此,何来天下纷乱?又怎有当下之局?

刘备吞了口唾沫,这话说得真是……

请问玄德,夫子问于妇人,方知苛政乎?亦或是知苛政之弊久也?斐潜问道。

这个……刘备沉思了片刻,说道,当是知苛政之弊久也……

斐潜点了点头,又说道:既知其然,夫子可知其所以然?

这个……或是知之……刘备回答道。

斐潜继续说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可知当何然?若间有新弊,又是如何?便如定笮之铁,玄德欲如何?

刘备一时间心乱如麻,无言以对。

刘备知道,这个感叹苛政猛于虎的夫子,实际上就是斐潜拿来说比拟自己的例子……

刘备感叹大汉的不公,感叹朝堂的昏庸,感叹许多,但是有没有深刻去认知在这些感叹的背后,这些不公和昏庸产生的原因,甚至是更进一步,却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些不公和昏庸呢?

孔夫子在泰山之侧感叹着,振聋发聩,猛于虎啊,猛于虎……,一副悲天悯人的姿态,很是一顿感慨之后登上车走了。至于有没有因为怜悯妇人的悲惨,给与一些帮助什么的,并没有记载,所以也不敢乱猜。

然后夫子做出了什么改变苛政的举动么?

有,但是相当少。

孔子在鲁国所做的政务改革当中,可以比较重点进行称道的,便是两个。一个是开了私学,将原本在贵族层面才流传的知识,有教无类的进行传授,另外一个便是推行的隳三都,也就是针对鲁国之中三个大公卿进行削权,但是不管是私学还是隳三都,孔子都是有始无终。

私学开到一半,孔子就跑路了,能跟着孔子流浪的,就跟着去,没资本的,也就自然中断了学业,至于隳三都么,只搞了两,剩下一个难以处理,夫子便也是放弃了。

有道是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孔夫子一边告诫自家学生要学海无涯苦作舟,一边遇到困难立刻转进,表示天时不再,礼乐崩坏,非人力所能作为……

按照道理来说,孔子自称已经不惑,表示自己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又是当任鲁国大司寇,摄相事,然后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于是鲁国大治,再这样的背景下来推行隳三都,应该是有一个好结果的,然而最终是半途而废。

刘备真正当任一把手的地方,一个是高唐,一个是平原。

高唐是从高唐尉做到高唐令,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有些多少有些情感罢?刘备为了参加酸枣之盟,调集了所有的兵卒走了,旋即高唐就被贼兵所破。

平原,甚至是刺客都称赞刘备仁德的地方,但是为了孔融,刘备也是倾巢而出,之后便再也没有返回平原……

所以,在高唐和平原的那些期盼着能有一个好官的普通民众,对于刘备来说,算是什么?是不是就像是泰山之下的那个妇人?

刘备有野心么?有手段么?

都有。

但是么……

董承找刘备的时候,事情确实很困难,刘备觉得不靠谱,就二话不说跑了。陶谦以身家家小全数都托付刘备,结果时局不对,眼看难以翻盘,刘备便再次跑了。刘表以刘琦相托付,刘备见到川蜀太诱人了,便忍不住又丢下刘琦自个儿先跑了……

要不是斐潜在川蜀之中设下了圈套,又刚好是川蜀特殊地形限制着,怕是一不小心也会让刘备跑了……

若是其他诸侯倒也罢了,偏偏就是一个天天将仁德挂在面前,时时刻刻似乎都在为百姓请命的这么一个形象。

是继续挂着仁德的招牌,整天琢磨着去这里捞一点,去哪里抓一把,还是说抛弃掉之前的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好好地做一些事情,坚持做好一件事,就看刘备接下来怎么选了。

斐潜让刘备先退下,再自己去想想,去看看,若是刘备执迷不悟,斐潜也不介意让刘备就待在定笮,挖一辈子的矿,修一辈子的地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