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3章职场替代,士族规则(1 / 1)

诡三国 马月猴年 1489 字 8天前

职场替代,士族规则

谁动了某书案?啊?

当得意洋洋沐休了几天之后,郑县户曹重新回到了官廨的之后,便发觉有些不对,迅速一番检查之后,顿时就发现户籍似乎被人动过,不由得一边翻找查看,一边怒声呵斥小吏,汝等照看不力,若有闪失,定是重责不饶!

小吏在一旁说道:回禀户曹,是农学士来过……

啊?户曹手一顿,然后停了下来,脸上的横肉跳动着,好,好……

小吏见势不妙,未免被殃及,几乎是本能一般就往后一缩,悄无声息的先避开再说。

长久以来,大汉的官吏都已经习惯了掌握权柄的只有一个人。地方太守新上任,……其中林林总总,条陈倒也不少,然实际如何?汝当自知,可有冤枉?

这……户曹呆住了,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这不是官样文章么?上报的官样文章不都是按照有多花就多花哨来写的么?上面的人不就是想要看这些么?都按照实际的来写,哪里有那么多可以写的?

不……这……户曹转头看着吏曹、工曹,忽然心中冒出了一个念头来,不由得脸上横肉抖着,抢前一步,叩首而道,这位上官,如今春耕在即,县中事务繁多……小人革职是小,耽误了将军春耕大计是大啊……不若……小人愿意戴罪立功,且给小人一次机会……

是,是……小人也愿意戴罪立功……吏曹和工曹也是上前,县中各处,吾等皆是熟悉,若是新来官吏,不明情况,耽误了将军春耕大计……小人知错矣,还请上官仁慈,小人愿意戴罪立功啊……

诸葛瑾静静听着,等他们三人都没有什么气力吼叫了,才缓缓的说道:三位权权报国之心,在下已然知晓,然国法国律森严,不容私情妄为。三位不妨且各自回去,闭门思过,若是主公有令,再行履职也无不可。

三人无奈,只能是相互搀扶着,跌跌撞撞,头发散乱,衣袍歪斜的踉跄而退。

诸葛瑾看着三人远去,又转过来问道:农工学士,郑县巡检何在?

孙巡检昂然而出,某在此!

农学士和工学士也走了出来,拱手以应。

诸葛瑾将户曹和工曹的印绶,分别给了农学士和工学士,然后手中托着吏曹的印绶,微笑着说道:汝三人,且好生做事,休丢了主公颜面……

下官遵令!

在下领命!

诸葛瑾点了点头,然后带着兵卒离开了郑县。这一趟,诸葛瑾要走一圈左冯翊,右扶风的么,是阚泽去了,关中三辅地区,自然是最先这一次官吏上计震动的区域,其他地方么,大概也会赶在春耕之前完成……

诸葛瑾离开了。

孙巡检看了看农工二学士,拱手说道:某即刻带人检阅县卒,上街巡查……这衙内之事……

农学士和工学士也拱手说道:请巡检放心……巡检主外,内部的事情自然是农工二学士要完成稳妥过渡的了。平日里三人因为都是属于骠骑下派到地方的,所以相互之间的关系也都不差,多少也是有些默契,不用说得太明白,也是清楚该做一些什么。

待进了官廨,农学士和工学士相互看了看,然后分头进了各自的官房,随后一连串的命令流淌了出来,带动着小吏就像是鱼虾重新落回水里一般,噼里啪啦穿行游动起来……

而这一切的变动,让关中士族,以及很多周边的士族子弟,瞪大了双眼,既惶恐又茫然,因为他们发现,事情的变化似乎太快了一些,完全颠覆了他们习以为常的一些东西,甚至发现他们原本以为可以凭依的那些,其实很虚幻……

……乂(?Д?三?Д?)乂……

其实骠骑将军的很多事情,看起来觉得简单,似乎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真正要学起来,或者是仿照着去做,就会发现其实并不简单。

没有前几年农学士和工学士直入县乡,又有巡检抓管兵卒维护治安,又有商行补充物资平抑物价,当然,还需要有骠骑人马强大的军事力量镇住场面,像郑县从上到下都是一条裤子的萝卜堆,是说拔就能拔的出来的?

拔萝卜带出泥不说,单说若是没有巡检和商行辅助,即便是更换了县令户曹吏曹工曹,依旧有很多盘外的招式,任何一个应付不对,那么就会被重新压制回去,不得不向旧势力低头。

就像是冀州。

曹操要考正,没问题,似乎一切都很正常,所有人都没有意见,但是眼见着盘子开始成形的时候,盘外招就来了……

这一次,主持冀州考正事务的,是丁冲丁幼阳。

没错,丁冲这个丁字,自然是丁夫人的丁字。

虽然说丁夫人和曹操闹翻了,但是不代表丁氏上上下下也就跟曹操决裂,丁冲作为丁氏族人,也是必然和曹操紧密的站在一处,这一次作为冀州考正,当然也是谨慎小心,一再努力之下,也考察了当事人的才能,确保名次和才能可以挂钩得上,才将名单上报给了曹操。

琅琊王氏,王祥王休徵?曹操看着头名,伸出手指点了点,才学如何?

王祥的名头么,曹操也是略有听闻,但是曹操更关心的是不是有真的才学,毕竟这才是要点,否则单凭名气来取士,又和之间的察举制有什么分别?

丁冲从袖子里面拿出了,献给曹操过目,若说清谈之能,此子或不在能言之流,然及与之言,观其文章,可见理中清远,行于德理也……

曹操大略的看了一下王祥的文章,也是微微点头,认可了丁冲的说法,从文章来看,王祥的思路清晰,举例恰当,并有自己的延伸和思考,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一篇上等的佳作,然也就不可能出现什么虚名过盛,结果落到笔头却是半点也无的尴尬了。

并且头名取琅琊王氏,公示都没有派上用场。这也是曹操和丁冲从骠骑将军斐潜那边学来的,反正文章展示出来,虽然说文无的,可是三天过去了,似乎什么异议都没有?

难道说冀州邺城左近的这些士族子弟就这么认了?

一切都在,而是另外的东西。

的,未必愿意为王祥扬名,普通百姓又往往不懂得王祥的文章和其他的文人所作之间究竟有什么差距,所以想要获取更大得名声,要么就是花钱买水军推口碑,要么就是制造话题上热搜,亦或是两个一起来……

琅琊王氏,自从王吉崛起,然后王吉之孙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算是倒了高峰,然后开始渐渐走下坡。王崇之子王遵,光武帝嘉其忠义,而非重其才能,勉勉强强拜了太中大夫,封向义侯。其后王遵之子王音,也就最多为大将军掾,之后便是越来越差,只能是出任地方太守,始终进不去中央朝堂,

在这样的情况,说琅琊王氏宁愿做山水闲人,清高隐士,自然不可能,所以当见到王祥颇有才能,有这样的条件的时候,自然想要助推一把,因此各种关于王祥的传闻,就开始流传而开了。

若不是琅琊王氏族内之人,见王祥不像是一个统领兵将的料子,说不得还会说王祥力能拖个牛打个虎什么的……

吹嘘归吹嘘,才学归才学。反正类似于这种事情原本大家都是心知肚明,乡野之间吹嘘的内容一般都不会拿到士族正式场合上来说,但是现在却被捅了出来,顿时场面尴尬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