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国奇方留后用
医国奇方留后用
王蒙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
只见眼前的土沟之中,沿着土坡褶皱的方向一直绵延过去,密密麻麻的建了一溜的棚屋。这些棚屋之内,也是挤着满满当当的人,一眼瞅过去的时候,有密集症的人说不得当场发病身亡。
当人一多,无形当中的压力就直线上升。
『往前走!』
站在土坡上的骠骑兵卒的嗓门已经嘶哑了,可是依旧略带一些疲惫的喊着,指引着王蒙所在的队列向前。
在土坡之处,有几名神情明显萎靡,但是强撑着的小吏走了过来,然后见缝插针的将王蒙等人分散到了各个的棚屋之中。
王蒙看见在各个棚屋的柱子上,钉着木牌,上面标着『正』字,显然是用来计数的。而根据木牌上面的正字来看,大多数的棚屋都是有三十多人了。
就像是王蒙分配到的这个棚屋一样。
抱着行李的王蒙,在外围男子让出来的一小块地面上坐下,正想朝着旁边人打听点什么的时候,一个穿着一身号牌的半大小子挎着个竹篮子从远处过来了。
当然这也和运城盆地也并不算是多大,很多难民还没有完全丧失人性也有关。
若是人人都能拿着炊饼,这么多人,要吃多少粮草去?
王蒙自以为窥探到了骠骑的谋略虚实,便是呵呵笑了笑,应了一声,立马吃了起来,甚至还因为吃得太急,险些咬到了自己舌头,惹来旁边善意的哄笑。
虽然这食物的外表有些发黑,但无疑是足够果腹的好东西。
王蒙的目光微动。他低下头,看了看手里的炊饼,捏了一下。
王蒙不由得一愣,
没人抢,并不是意味着这些人是多么好的品格,而是代表着在此地,已经建立起了最为基础的秩序!
人是复杂的生物。
什么?
医师?
王蒙有些懵。
如果没有团队庇护,个人获得了食物,也很快就会被哄抢……
当一个人完全陷入混沌之中,将理智彻底交给了疯狂蹂躏的时候,再多的秩序规则,对其而言也没有什么用。
给流民食物的,王蒙不是没见过,毕竟流民首先最缺乏的就是食物,只要有食物就自然能够安定下来,但像是当下还派医师给流民治病的,那可就是王蒙从小到大是说『为政』的,但是这个篇章么……
比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就是『为政』篇内的,然后这句话跟『德政』二字有什么关联么?
大概是『老夫走过的路吃过的盐』,类似如此巴拉巴拉,所以你们这些小年轻就要听老夫这『知天命』的……
不得不说,孔子对于执政者需要『仁德』,是有非常重要的思想指导意义的,也是整个儒家所存的根基,换句话说,就是儒家的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帮助执政者『仁德』的进行治理国家。
嗯,这仅仅是孔子认为的,儒家存在的意义,以及相应的合格的执政者。
因为历史上也已经展现得非常清楚了,孔子的理想化根本就不存在,不管是国君还是儒家子弟,确实也有可称之为『仁德』之人,可绝大多数都和『仁德』没什么关系,只是披着一层外衣在行龌龊之事而已。
后世一些理论之中,也常常将一个朝代的兴衰归咎于封建帝制,社会腐败,土地兼并等等。这也确实有些道理,但是这些个结论往往是过于简化,以至于在其中有很多东西都被缺失了,被掩盖了。
比方说为什么在封建王朝开始的时候,建国之初的君王和大臣,明明出身都是下层阶层,也不见得有多么高深的学问,可偏偏就能开邦建国了,而那些朝代之末的皇帝,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习了很多经文,可偏偏最后不是所谓的庸庸无碌之徒,就是荒淫残暴之辈?
这论点要是真成立的话,简直不仅是在扇儒家的脸,更是在孔圣的神像上拉屎啊!
没系统的学习儒家的人开国了,然后那从小学到大的饱学之士却亡国了……
关键是儒家子弟还将这一套说辞奉为经典。
很明显,帝王能力的随机性和现实的规律性之间,是相矛盾的。
斐潜的这个言论,明显就让这些人有些不适应。
『敢问诸位,所谓「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当如何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