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上元节〈文宝阁〉(1 / 1)

县主千岁 七小喃言 1314 字 14小时前

一双蓝紫色绣花鞋踏进门内。

完槿生内穿一件深蓝印花圆领对襟夹衫子,绣有木槿花纹的蓝紫渐变八幅裙,外套一件印花白色裘衣。

她带着古雅竹走进来,头上的两个金花钿在烛光下依旧十分耀眼。

“阿爷,阿娘。”

完槿生行过礼后便在易和对面入座。

古雅竹则坐在她的旁边,头上简单地插着一只青玉串珠步摇,脸上画着淡妆,淡绿色长裙将她整个人衬得温柔娴静,与那一日在尚德殿的打扮全然不同。

杨擎戎眼睛看得发直,古雅竹察觉到他的目光,害羞紧张地低着头。

易和见状,忙咳嗽一声道:“方才伯父在教我们如何挑选礼物,是吧,杨小郎君。”

杨擎戎不明所以地转头,愣愣道:“啊…对。”

易和实在没想到有朝一日会见到杨擎戎像如今这般失态。当初窦婉如和褚芷妍为了他挣得那叫一个疯狂,他依旧坐怀不乱。

如今见到古雅竹,竟连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清楚了,真是没出息,不像他,见到哪个姑娘都镇定自若。

完槿生一脸‘我不相信’的表情:“那你可会了?”

易和又道:“会了,所以临禧县主可愿意同我出街,我来为你挑礼物。”

窦武像是生怕完槿生会不同意,于是没给她说回答的时间就道:“好,可以,赶紧去吧,你们好好玩啊,一会儿我们和你祖母带着你阿兄阿妹也去。”

话刚说完,小厮进来道:“郎君姑娘们,马车已经牵过来了。”

四个人告别了窦武和童氏,坐上马车到了东市。

如同除夕那一日一样的热闹,街上的人成群结队,家家户户携手同行。

摊贩的叫卖声、儿童的嬉闹声和大人们的笑声揉在一起,钩织成了一个独有大千特色的同心结。

存好马车后,四个人结伴而行。

完槿生故意放慢脚步,跟在古雅竹和杨擎戎身后,偷偷观察二人的一举一动。

易和见状,看穿了她的心思,侧头低声问她:“别老盯着人家看啊,快挑挑有什么想要的,别同我客气,我今日可是将钱袋子装得满满的。”

而完槿生一手抱胸,一手摸着下巴,一脸认真道:“杨擎戎这人靠不靠谱?我瞧着是个不稳重的,你同他熟,你说呢?”

易和:“……”

完槿生对他的反应很不满意:“怎么不说话?”

两人正走到文宝阁,易和拉着她就冲进去,又对身后的章辙说:“去告诉杨小郎君,一会儿我们在落车场集合。”

章辙闻言,即刻离去。

祝玉岫也没想到自家主子就这么被拉了进来,愣了一瞬才跟上。

完槿生推开他的手:“干什么?我自己会走。”

“行了,别想他们了,来挑挑吧。”易和拿起一本《乐记册》:“这本书是傅腾之先生的大作,记得是他几首乐曲的曲谱,你会弹琴应当喜欢。”

完槿生看他一脸认真,便接过书随意翻看。

但思绪却早已跑远。

上一世的易和是方愿儿的丈夫,是她的姐夫,而她与他之间的缘分,只有一次,是在方愿儿与易和成婚的第三年,易和发现了方愿儿与慎王的勾结,两人貌合神离,感情破碎,马上到了和离的地步,而她在质子府遭到欺负,被婆婆推下水,是易和那日提前回府,撞破了一切,才将她救起。

他当时说:“人无良善,就不该活着。”

于是,那个婆婆被杖毙。

完槿生回过神,恰好书页停在《妻说》,那是傅腾之为亡妻所作之曲,当年此曲一出,惊绝大千,傅腾之一生未再求娶,爱妻之心着名五国。

易和以为她看得入迷了,心道自己选对了礼物,于是眼睛都亮了起来:“怎么样?喜欢吗?”

完槿生转过头,看着他。

她承认,他是个善良的人。

若是事情真如自己先前想的那般,周崇是西疆之行的始作俑者,那能救他们的就只有易和那一支来去无踪的精锐兵。

易和会选择救人,但那支精锐随之就会暴露,然后被周崇和潘是意连同他们一起剿杀。

可那是他母亲留给他的最后一样东西。

完槿生合上书,问:“你是不是喜欢我?”

易和一愣,还没想好怎么回答,掌柜走了过来。

“二位好眼光,这本是国子监祭酒傅腾之先生的集作,傅腾之先生还有诗集册二位要不要再看看?”

完槿生笑着将书放下:“不用了,我都看过了。”

两个人从文宝阁内出来,章辙和祝玉岫在两人身后跟着,气氛略显尴尬。

完槿生知道她的问题扰乱了易和的心绪,却继续像个没事人一样逛着街。

完槿生知道,易和对待感情从来不会拖泥带水,不过三日,易和便会给她明确的答案。

她猜大概率会是‘是’,那她便有机会提出要见一见那些精锐的要求,因为易和大概率不会拒绝他的爱人。

就像当年他没拒绝方愿儿一般,两个人算不得相濡以沫,但也算相敬如宾。

方愿儿在易和面前,总能伪装得很好,易和心思纯良,从没想过她要害他,所以在方愿儿问起关于那支精锐兵的消息时,易和告诉了她。

可方愿儿除了慎王,对谁都不肯透露半个字。

没想到有朝一日,她完槿生也要像当初的方愿儿一样,用这种卑鄙的手段,利用易和的感情来达到她的目的。

“好看吗?”完槿生走到一个面具摊前,举着一只狐狸面具,问,“下个月初,宝康殿下的面具婚礼,我带它去如何?”

易和看着她的样子,与记忆里在云州遇到的那个五岁女孩重合。

他付了钱,像是下了某种决心道:“去久安湖边放花灯吧。”

久安湖在东市的东南角,是人工开凿的一片面积不算小的池塘。

年后,气温回升,久安湖的冰面开化,还没化完,但为了方便人们放灯,周崇便让工部派人将湖面的冰全部凿碎。

于是,此时围在湖周的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