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议事厅内破困局,逆袭之路展新途(1 / 1)

第119章议事厅内破困局,逆袭之路展新途

议事厅内,檀香袅袅,气氛却凝重得令人窒息。

林诗雅步入其中,环视四周,只见几张熟悉的面孔——刘礼部侍郎,陈老学士,李御史,还有几位不曾谋面的大臣。

他们的目光如同探照灯般,在她身上来回扫视,让她感到如芒在背。

“林状元,你可知为何来此?”陈老学士率先发问,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悦。

林诗雅心知肚明,这议事厅,便是她新一轮考验的战场。

她微微躬身,语气恭敬:“学生不知,还请大人明示。”

“哼,明示?”王竞争者冷笑一声,从袖中掏出一张纸,“你文渊阁的回答,句句迎合上意,莫非是想以此讨好考官,获取不当利益?”他将那张纸甩在桌上,纸张滑过桌面,发出刺耳的声响,如同一道惊雷,在寂静的议事厅炸开。

赵谋士随即附和:“不错,林状元的回答,看似高深,实则空洞,不过是些华而不实的辞藻堆砌,毫无真才实学。”他言辞犀利,句句直指林诗雅的要害。

几位大臣开始窃窃私语,质疑的目光纷纷投向林诗雅。

她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仿佛掉入了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

她深吸一口气,努力保持镇定,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王竞争者脸上,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王大人此言差矣,”林诗雅的声音清脆而有力,在议事厅内回荡,“学生所答,皆出自肺腑,何来讨好之说?”她顿了顿,目光转向赵谋士,“至于赵先生所言‘华而不实’,学生不敢苟同。不知赵先生可否指出,学生哪些言辞空洞,哪些论述缺乏真才实学?”

赵谋士脸色一僵,他本想借此机会抹黑林诗雅,却没想到她会如此反问。

他支支吾吾,一时语塞。

王竞争者见状,连忙上前解围:“林状元,你巧言善辩,颠倒黑白,莫非是想蒙混过关?”

“蒙混过关?”林诗雅冷笑一声,“王大人未指出学生何处‘巧言善辩’,何处‘颠倒黑白’,便如此武断,未免有失公允。”她眼神锐利,直视王竞争者,“莫非,王大人是心虚了?”

王竞争者脸色涨红,怒目圆睁:“你……”

“够了!”一直沉默不语的李御史突然开口,他目光如炬,扫视众人,“此事,还需仔细调查,切不可妄下结论。”他转向林诗雅,“林状元,你且先退下,等候传唤。”

林诗雅微微躬身,转身离去。

走到门口时,她突然停下脚步,回头说道:“诸位大人,真相终会大白,学生拭目以待。”她的声音平静而坚定,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寒意。

林诗雅走出议事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冰冷的空气灌入肺腑,让她略微混沌的头脑清醒了几分。

她没有直接回府,而是转身走向御花园,她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好好思考接下来的应对之策。

议事厅内,林诗雅一番“示弱”之举,令原本胸有成竹的王竞争者和赵谋士如同被一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

他们精心策划的攻势,如同打在棉花上,软绵绵的,毫无作用。

“诸位大人,学生的回答或许确有不足之处,”林诗雅语气诚恳,眉宇间带着一丝自省,“但学生敢问,这世上可有完美无缺的答卷?”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陈老学士捋了捋胡须,目光中闪过一丝疑惑。

就连一直咄咄逼人的王竞争者,也愣住了,他没想到林诗雅会如此坦然地承认自己的不足。

林诗雅顿了顿,语气逐渐变得坚定:“科举取士,贵在公平公正,更在于选拔人才的多样性。学生的回答,或许不够完美,但它体现了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方式。这不正符合科举选拔人才的初衷吗?”

她环视众人,目光灼灼:“诸位大人皆是饱读诗书之士,想必都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墨守成规,只会扼杀创新,阻碍进步。今日诸位大人以‘迎合上意’、‘华而不实’等莫须有的罪名指责学生,难道就不怕寒了天下学子的心吗?”

林诗雅的话掷地有声,在议事厅内回荡。

大臣们开始窃窃私语,他们重新审视林诗雅,眼神中多了几分钦佩和赞赏。

陈老学士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林状元所言,确有几分道理。科举取士,不应拘泥于形式,更应注重实质。”

刘礼部侍郎也点了点头:“林状元的回答,虽然有些不合常规,但也展现了她独特的才华和见解。”

眼见局势逆转,王竞争者脸色铁青,他狠狠地瞪了赵谋士一眼,低声怒斥:“废物!”赵谋士脸色苍白,汗如雨下,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任何反驳之词。

林诗雅嘴角微扬,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

她知道,这场危机,她已经成功化解。

李御史清了清嗓子,说道:“此事,还需要进一步调查,林状元,你先回去等候消息吧。”

林诗雅微微躬身,转身离去,走到门口时,她停下脚步,回头说道:“诸位大人,学生相信,公道自在人心。”语毕,她不再停留,径直离去,留下议事厅内众人面面相觑。

陈老学士看着林诗雅离去的背影,捻须沉吟:“此女,不简单啊……”林诗雅离开议事厅后,几位老臣仍旧心有不甘。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重重地哼了一声:“不过一介黄毛丫头,如此狂妄!我朝向来注重资历,岂容她如此轻视!”

另一位老臣附和道:“正是!想我等寒窗苦读数十载,才得一官半职。她年纪轻轻,就妄想一步登天,简直是痴人说梦!”他用力地将茶盏顿在桌上,茶水溅出,在光滑的桌面上荡漾开来,如同他此刻波动的情绪。

“诸位大人所言,学生不敢苟同。”林诗雅去而复返,清脆的声音在议事厅内响起,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

她缓步走到厅中,脊背挺直,目光炯炯,如同一位即将出征的将军。

“资历固然重要,但并非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林诗雅的声音掷地有声,“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年少成名,为国家建功立业。难道就因为他们年轻,就否定他们的功绩吗?”

“姜尚八十遇文王,方拜为相,最终助周伐纣,成就一代霸业。”林诗雅侃侃而谈,声音中充满了力量,“甘罗十二为秦相,出使赵国,不费一兵一卒,便使赵国割让五城。难道他们是因为资历深厚才得以建功立业吗?”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眼神锐利:“诸位大人饱读诗书,难道不知‘时势造英雄’的道理?如今我朝百废待兴,正需要新鲜血液注入,正需要敢于打破常规的人才。难道诸位大人要因为墨守成规,而错失良机吗?”

老臣们被林诗雅的气势震慑,一时语塞。他们面面相觑,

陈老学士捻须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林状元所言,确有几分道理。我等固然应该重视资历,但也不能因此而故步自封,埋没人才。”

刘礼部侍郎也点了点头:“林状元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我等应该给予她更多机会,让她能够一展所长。”

林诗雅微微一笑,向众人躬身行礼:“多谢诸位大人理解。”

李御史看着林诗雅,”

林诗雅再次行礼:“学生愧不敢当。”

“好了,今日之事就到此为止。”李御史宣布道,“林状元,你可以回去了。”

林诗雅再次行礼,转身离去。

走到门口时,她突然停下了脚步,却没有回头,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明日午时,文渊阁见。”

御花园中,午后的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点。

林诗雅漫步其中,微风拂过脸颊,带来阵阵花香,让她紧绷的神经逐渐放松下来。

她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这难得的宁静。

此时此刻,她想起了慕容复,那个在她身后默默支持她的男人。

想起他温暖的笑容,鼓励的话语,林诗雅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她知道,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她都不是孤军奋战。

回到府邸,林诗雅沐浴更衣,换上一身素雅的衣裙。

她坐在窗前,望着窗外渐渐西沉的夕阳,思绪万千。

今天在议事厅的交锋,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朝堂的复杂和险恶。

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她要查清家族冤案的真相,要为女子争取更多的权益,要在这乱世之中,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夜幕降临,府邸内灯火通明。

林诗雅正在书房看书,突然,一个身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她身后。

“小姐,宫里来人了,说是皇上召见。”丫鬟的声音低沉而急促,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林诗雅心中一凛,皇上的召见来得如此突然,让她有些意外。

她放下手中的书,起身跟着丫鬟来到前厅。

只见一个身穿太监服饰的男子站在那里,手里拿着一卷明黄色的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监的声音尖细而高亢,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

林诗雅跪下接旨,心中却充满了疑惑。

圣旨的内容很简单,只是让她明日午时前往文渊阁。

文渊阁是皇家藏书之地,也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皇上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召见她?

难道是因为今天在议事厅的事情?

送走太监,林诗雅回到书房,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

她总觉得,这次的召见并不简单。

一种莫名的不安,在她心头蔓延开来。

她走到窗前,推开窗户,望着漆黑的夜空,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夜风习习,带来一丝凉意,却无法驱散她心中的烦躁。

突然,一个黑影从窗外闪过,快得如同一道闪电。

林诗雅心中一惊,连忙转头看去,却什么也没看到。

她心中疑惑,难道是自己眼花了?

她再次看向窗外,却发现一个纸条不知何时出现在了窗台上。

林诗雅走过去,拿起纸条,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几个字:“小心,这是最后的考核。”最后的考核?

这是什么意思?

林诗雅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

她紧紧地攥着纸条,指尖微微发白。

这究竟是谁在暗中帮助她?

而这所谓的“最后的考核”又是什么?